作者对比了摄像机和相机的画面差别,找到了摄像机拍出的图片略微偏灰,同时画面较暗,饱和度略低,同时偏冷;根据这些特点,我们可以用调色工具做出类似画面效果。
原图
最终效果
1、按照惯例先磨皮,我修照片的习惯是,先拉一层色阶,使直方图平均分配,画面会显得没那么灰,当然,这只是个人喜好,先加后加都没所谓。
2、由于脸部的亮度不够,显得有点脏。所以这一步主要是通过拉曲线去提亮脸部,加蒙版,只提脸部的那个范围,不用做得很精细。
3、整体有些发灰,增加曲线图层,提高对比度。但这一次的调整,导致脸部偏亮,因此加蒙版刷几笔,降一些亮度。
4、饱和度稍微有点偏高,但电影色调都较为深沉,因此稍微减一点饱和度,让色彩中和一点。
5、运用曲线,调节画面的整体氛围。既然要调成发灰偏冷的电影色调,就在高光里见红,阴影加蓝,高光加蓝,大体框架就出来了。这一步可以多尝试拉动曲线,去达到自己想要的整体效果。
上一页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
原图
最终效果
1、按照惯例先磨皮,我修照片的习惯是,先拉一层色阶,使直方图平均分配,画面会显得没那么灰,当然,这只是个人喜好,先加后加都没所谓。
2、由于脸部的亮度不够,显得有点脏。所以这一步主要是通过拉曲线去提亮脸部,加蒙版,只提脸部的那个范围,不用做得很精细。
3、整体有些发灰,增加曲线图层,提高对比度。但这一次的调整,导致脸部偏亮,因此加蒙版刷几笔,降一些亮度。
4、饱和度稍微有点偏高,但电影色调都较为深沉,因此稍微减一点饱和度,让色彩中和一点。
5、运用曲线,调节画面的整体氛围。既然要调成发灰偏冷的电影色调,就在高光里见红,阴影加蓝,高光加蓝,大体框架就出来了。这一步可以多尝试拉动曲线,去达到自己想要的整体效果。
上一页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