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休名字由来(山西介休市名字起源于春秋的一个故事)
说起介休市,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名字有点拗口,又有点陌生。介休市位于山西省,是晋中市下辖的县级市,面积744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43.6万。别看介休只是个小县城,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。
说起介休市,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名字有点拗口,又有点陌生。
介休市位于山西省,是晋中市下辖的县级市,面积744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43.6万。
别看介休只是个小县城,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,“介休”这个名字,也是来源于春秋时期一位大名人,就是介子推。
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有名的贤士,时逢晋国内乱,晋国公子重耳逃亡,介子推因久闻公子重耳是个礼贤下士、德才兼备之人,于是就追随其左右。
当时的重耳处境非常凄惨,先是被自己的父王晋献公下令追捕,在他的兄弟晋惠公继位之后,追捕令直接变成了追杀令,这导致他整整逃亡了19年。
要知道,在古代人寿命普遍不长的情况下,19年几乎就是半辈子。
19年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、东躲西藏、胆战心惊的日子,一般人是万万受不了的,于是,跟随重耳的那些人,或在逃亡途中丢掉了性命,或在半路悄悄地溜走了,到了最后,只剩下介子推等5个人,始终对重耳不离不弃。
本来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已经够艰苦了,可屋漏偏遭连夜雨,有一个随从,竟然带着他们仅剩的盘缠和干粮,偷偷溜走了。
眼看重耳饿得头眼晕花,无力再走,这时候介子推站了出来,说:“我有办法弄到食物,你们都在这里等着,我去去就回。”
不一会儿,介子推就拿着几根野菜和一小块肉回来了。已快饿晕的众人见到有肉,喜出望外,赶紧收拾炊具,煮了一大锅肉汤,这才把重耳的命救了回来。
待众人饱餐之后,才想起询问介子推这块肉是从哪里弄来的,介子推开始支支吾吾不肯说,直到重耳发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,裤子上也沾满了鲜血时,才猛地拉起介子推的衣衫,发现他的腿上少了一大块肉。
原来,众人刚才吃的肉,就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!
重耳感动不已,涕泪交加,对众人说:“得士如此,夫复何求!若我能回到晋国夺回王位,定会为先生封侯拜相,绝不负先生的大恩大德!”这就是“割股奉君”的典故。
后来,重耳真的实现了愿望,回到晋国当了君王。当他想实现当初的承诺,册封介子推时,却发现介子推不见了。
原来,介子推认为,他护送重耳重返晋国,登上君王之位,就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。
他淡泊名利,不屑于封侯,再加上他还有老母亲,之前19年他一直在尽忠,现在应该到尽孝的时候了,于是就带着老母亲隐入绵山,终日侍奉左右。
已是晋文公的重耳派出大量人力寻找介子推,终于得到消息说,介子推与他的老母亲隐居在绵山。
重耳大喜,亲自去寻找介子推,试图说服他出山。但怎耐绵山绵延数十里,树木枝繁叶茂,遮天蔽日,要想找到刻意隐居的两个人,无异于大海捞针。
这时,有人出了个馊主意,建议从三个方向放火烧山,只要守住最后一个没有火的方向,介子推必定会从这边逃出来。晋文公寻人心切,就答应了这个提议。
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,但晋文公却迟迟没能等到介子推的身影出现,于是再派人进山搜寻。终于,在一棵已经烧焦的柳树下,发现了介子推和他老母亲的遗体。
晋文公悲痛万分,后悔不已。
因为介子推葬身于火海,于是晋文公下令,在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,所有人都只能吃冷食,不能点明火,以寄哀思之情,这就是“寒食节”的由来。
后来,晋文公又把绵山附近地区改名为“介休”,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,用以纪念这位贤人的“割股奉君”之德、不贪名利之志。